【24節氣養生】小暑節氣:暑氣旺盛健脾養胃,多吃苦清熱去火

小暑有句諺語:「小暑過,一日熱三分」,表示過了小暑這一天,天氣會一天比一天炎熱!

 

小暑注重清熱祛濕、健脾養胃

台灣夏季氣候濕氣重且悶熱,濕氣容易堆積於脾胃之內,容易使腸胃的蠕動變慢,身體代謝會變得比較差,這種氣候特徵最容易影響腸胃,也是腸胃疾病的好發季節。
因此這段時間飲食必須要有節制, 少吃冰冷飲品,也不能吃太高熱量、太燥熱的食物,因為腸胃消化不了,容易引起反胃、嘔吐、脹氣、排便不順暢。

 

暑氣旺盛,注意補充體力

夏季暑氣旺盛,在戶外活動氣溫時常高於35度,此時人體血液循環劇烈,對於心臟與血管負擔較大,容易感到頭暈、胸悶、喘不過氣,體能消耗也相對較大,應隨時注意補充體力、預防中暑。小暑時節宜少動多靜,選擇散步、游泳、瑜珈、等方式進行運動。保持心態平和、情緒穩定,作息應有規律,保持睡眠充足。 


適當補充水份,避免胃痛與脹氣

夏季炎熱,動不動就出汗,因為口渴開始補充大量的水份,當大量水份、冷飲突然快速進入人體後,會導致胃部不舒服,產生輕微的悶痛與脹氣。建議喝水應慢慢入口,少量多次補充,盡量遠離冰冷飲品,多喝溫開水。


保持飲食清淡,補充營養

進入小暑後氣候更加炎熱,濕熱堆積於脾胃,胃口會突然變差,吃不下東西,飲食應避免油膩厚味、油煎炸等類型的食物,清淡的飲食能降低腸胃負擔。 適當吃一些清熱祛暑的蔬菜和水果,像是苦瓜、冬瓜、絲瓜、海帶、茄子、綠豆等,能幫助祛暑熱、補充營養。中醫認為苦味食物多具有清熱去火、健脾燥濕等功效,也是維生素B12的重要來源,這些都是非常適合炎熱夏季的食材。


順時養生 未病先防

人體是一個小宇宙,在五臟間相互滋生與制約,透過四季與節氣的不同來調整飲食起居,維持身心處於平衡的狀態,不僅能預防疾病更穩固良好的健康根基,讓每一天都充滿活力朝氣,用健康來定義生活的美好!

 

 

本文僅提供參考,若有疾病發生,應請合格醫師診治,或與醫師討論聽取醫師指示使用。

    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