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4節氣養生】大暑節氣:整年最熱時期,散熱補水預防中暑

在古代曆法學家的24節氣中,累積在身體的疾病會跟著節氣外顯,順著不同的節氣來調整飲食起居,是漢方醫學裡相當重要的預防保養。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,大約在每年的陽曆7月22日至24日,是整年之中氣溫最高最熱的期間,俗話說:「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」,意思是小暑過後天氣一天比一天熱,進入大暑更是炙熱難耐的高溫氣候。

 

補充水分預防中暑

流汗是身體散熱的機制,烈日高溫容易過度出汗、加快體內水分蒸發。因此必須要多補充水分帶走身體的熱氣,最好每15分鐘到半小時就喝一次水,建議每天攝取1500~2000C.C.的白開水。也要避免10點~下午3點間在太陽底下從事戶外活動、紫外線直接曝曬,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、氣血不足的人、長輩或小孩,都是容易中暑及熱衰竭的族群。

 

炎熱長夏留意「冷氣病」

滿身大汗進到室內吹冷氣、或是突然喝大量的冰飲,身體還沒有適應劇烈的溫度變化,原本要將濕熱透過流汗排出,結果散不出去反而悶在體內出現頭暈頭痛、疲倦昏沉、四肢無力、反胃想吐等等中醫稱為「熱感冒」,也是夏天裡常見的「冷氣病」。進出冷氣房前先把汗水擦乾或披上薄外套,冷氣設定與室外溫度不要超過5度,讓身體有時間能調節冷熱交替的環境溫差,避免冷氣病反覆不舒服。

 

養好脾胃更健康

天氣熱會想吃生冷食物、喝冰涼飲料來消暑,這些都是損害脾胃的飲食習慣。脾胃機能變差會引起食慾不振、脹氣胃痛、便祕或腹瀉等等腸胃疾病。大暑前後應減少油膩、烤炸類的上火食物,多補充新鮮蔬果及足量水分幫助消化,也能舒緩夏日裡容易煩躁的心情。

 

大暑時令養生食材

1. 絲瓜:消暑氣解濕熱,含水多能生津止渴

2. 莧菜:豐富的鐵質與鈣質,清熱排毒

3. 秋葵:特殊黏液健脾養胃、潤腸促排便

4. 番茄:茄紅素補氣補血,保護長夏心氣

5. 藜麥:低GI值穩定血糖,平穩情緒狀態

 

夏季盛產的瓜果類有解熱消暑的效用,不過瓜果類偏寒在菜餚裡加些溫熱性的薑或紫蘇來平衡寒性

順時養生 未病先防

人體是一個小宇宙,在五臟間相互滋生與制約,透過四季與節氣的不同來調整飲食起居,維持身心處於平衡的狀態,不僅能預防疾病更穩固良好的健康根基,讓每一天都充滿活力朝氣,用健康來定義生活的美好!

本文僅提供參考,若有疾病發生,應請合格醫師診治,或與醫師討論聽取醫師指示使用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